“旋转”来源于生活,且整个活动紧密围绕着“旋转”这个有趣的现象而展开。幼儿在一次又一次的操作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从导入环节的引出转动(风车)——1个物体转动(幼儿第一次操作)——2个物体转动(幼儿第二次操作)——身体部位转动(律动游戏)——生活中的物体转动(课外延伸环节)来展开,正是体现了第三点“同一个活动内容在同一个年龄段的多次探究过程中,体现由低到高的层次要求,让幼儿在各方面获得循序渐进的发展。”活动环节操作性强、层层深入,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热爱探究的精神。
(四)丰富操作评价,引发幼儿持续思考
由于幼儿受年龄特点及知识经验的影响,在探究和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不符合成人逻辑的想法或做法,我们教师不可以否定孩子的想法,更不可以批评指责,而应该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去评价孩子的发现,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幼儿,支持、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引导他们在探究中思考,在交流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结果,从而获得知识经验,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
如本次《旋转乐园》活动中,孩子们可能一开始发现不了两个物体组合起来,其中一个物体借助另外一个物体进行转动,孩子们一开始基本上都是停留在单个物体的转动上。那么怎么来引导幼儿进行下一步的探究呢?这时候教师的恰当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肯定孩子们之前的丰富操作,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然后不要马上给出答案,应给予一定的提示,如:“刚刚都是单个物体的转动,那么两个物体呢?”通过一定的评价让幼儿通过亲手操作试验获得正确的答案。另外,让幼儿自己操作探究并不代表教师就放手不管,教师需要做到“授之以渔”,需要教给幼儿探究的方法,如如何调查、测量、实验、讨论等等,教师在科学活动中,可引导幼儿根据探究内容的需要选择适合的探究方法。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要体现幼儿自己操作的主体性地位。
(五)丰富操作时间,渗透幼儿一日生活
科学活动的操作如果仅仅局限于教师组织的集中科学活动,那么是做不到将科学的精神融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的。集中的科学活动是教师发起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形式,偶发性的科学活动则相对自由随意,生活中处处存在神奇有趣的科学现象,随时随地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偶发性的教育对于发展幼儿的兴趣、保护幼儿的童心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教师只有将科学活动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捕捉幼儿一日生活中各环节、各个教育领域中进行科学教育的契机。
本次活动最后,我请幼儿回到生活中再次延续探究转动的秘密,请他们去探究发现之后再到教室里来分享。另外,活动之后,我们在区角游戏里面投放了相应的材料,例如科学区加入可以转动的材料,阅读区加入有关转动的绘本,美工区制作关于转动的手工作品……这样的延伸活动其实正是丰富了孩子们的操作时间,将科学教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此外,还可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科学活动,和孩子一起收集实验材料,制作实验工具等。有了家长的参与,幼儿科学活动有了更深一层的保障,幼儿的信心倍增,对科学的探究也更加富有乐趣和意义。
生活中蕴藏着许许多多科学的奥秘,科学的世界五彩斑斓、丰富多彩、充满魔力。让我们在《指南》精神的引领下,以课程游戏化为指导,通过丰富科学活动的操作材料、操作形式、操作层次、操作评价和操作时间等方式,把幼儿园科学活动打造成孩子们通往科学世界的桥梁,让喜爱科学探究的孩子们插上飞翔的翅膀,在科学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许玲玲.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的重要性.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8年第22期
[2]李季湄 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3年8月
[3]李文馥.新〈纲要〉与幼儿艺术教育改革﹒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4] 陈路.解读幼儿创造性游戏行为及发展需要的“四诊”策略.早期教育.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