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科学教育是培养幼儿的科学精神、科学探究、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科学观察不是仅仅教给幼儿科学技能和科学概念,还要给幼儿提供探索、实验、创造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方法更好的解决了幼儿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动手”问题,培养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自己动手动脑进行科学探究。我们应结合陶行知理论,给幼儿提供平台,使他们能更清晰、更准确地理解世界。
关键词:幼儿科学、探究、发展、陶行知
一、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科学观察环境
《指南》中反复强调了周围环境、身边常见的、生活中等词语,由此说明,幼儿科学探究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因为幼儿生活中蕴含着许多有趣的科学内容,幼儿会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事物感兴趣,愿意去探究。因此幼儿进行科学探究并不是只局限于区域和课堂中,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是一个自主观察的环境。幼儿的一日生活丰富多彩,就餐、散步、游戏等生活的每一个环节 都隐藏着科学教育的内容。
例如:在我们户外活动孩子们玩吹泡泡时候,我们自制了很多吹泡泡的工具,有各种形状的,孩子们在玩耍中发现每个人手中的泡泡棒形状都不同,泡泡却都是圆形的,于是他们多次交换实验、比较,在操作中不断体验和探索,玩得特别高兴,同时也发现了不管是什么形状的泡泡孔,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在本次游戏活动中,不仅激发了孩子们探索的兴趣和欲望,而且也使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孩子们自己动手探索尝试、观察、比较,激发起强烈的好奇心,而在活动过程孩子们相互交流,提出问题并自己发现解决。所以幼儿科学教育是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创设条件、提供物质材料、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指导幼儿参与各种科学观察活动,帮助幼儿主动获取粗浅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学习学科学的方法,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幼儿年龄比较小还不能理解许多复杂和抽象的概念,他们必须在生活和游戏中观察、学习。 陶行知先生极其重视实践,在具体教学中特别强调“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使他们得到充分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所以幼儿科学教育应该是时时刻刻,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要让幼儿成为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者,而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
二、注重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幼儿天生爱探索,对周围世界充满惊奇和兴奋,对陌生的事物和现象都会产生尝试一下或摆弄一番的愿望,无数的惊奇和疑惑,使他们提出诸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在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就是让幼儿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来探究问题,获取科学经验,培养要科学的情感和态度。而教师作为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只有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才能更好的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例如:收获的季节到了,孩子们在散步时发现校园里的石榴掉到了地上。“老师,石榴掉了!”“哇!树上也有好多石榴!”孩子们惊讶的叫着,仿佛发现了宝藏。一个孩子走上前捡起了地上的石榴说道:“呀,它坏了。”“石榴已经熟了,掉下来时间长了就坏了。”我说道。“啊,真可惜……”“那我们采摘一点回教室吧!”于是孩子们纷纷走到石榴树下,采摘起来。他们有的踮起脚尖,用力向后拽;有的一起合作一个人拉着树叶,一个人拽着石榴;有的则抱着树杆子使劲地摇……场面十分有趣,很快低处的石榴就被采摘完了。回到了教室,小朋友们都迫不及待的想打开石榴看一看,尝一尝。“你有什么方法打开石榴呢?”“用嘴巴咬!”“用小锤子砸开吧。”“用吸管戳进去。”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并尝试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尝试不同方法打开石榴,并且他们会观察同伴的使用方法,并进行模仿,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在后续的活动中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小实验,红红的石榴籽榨汁会是什么颜色的呢?可以用来染色吗?孩子们在活动中积极参与,探索着摘石榴、打开石榴的方法,在他们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中,不断地动脑筋想策略,他们实践着自己的想法并获得了成功,并且逐步养成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在活动中,孩子们会互帮互助,合作解决问题。相信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他们累计了关于观察发现、互助合作、问题解决的一定经验。这一活动也体现出“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活动在前、讨论在后”、“操作在前、结论在后”的指导原则,将教师地位转变为指导者、推动者、信息传递者,使幼儿从学习的客体变为学习的主体,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减少教师在幼儿操作过程中的干预量,给予幼儿充分的探索自由。
三、注重幼儿经验的积累
陶行知先生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学做合一”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引导幼儿自主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累计一定的学习经验。这对于幼儿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幼儿 在认识事物时,总是喜欢摆弄、拼拆、移动等,这表明幼儿思维离不开动作,因此必须为幼儿提供有利于他们动手的科学探究小游戏。通过简单的提问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动脑来完成科学探究。且幼儿科学活动是一个启发、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过程,这一过程重在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初步的科学态度,获得有关周围事物及其关系的经验,并使幼儿有初步运用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幼儿在一次吃火龙果时候不小心沾染上了衣服,雪白的T恤上染上了一滴滴紫色的果汁。于是我们开展了一次扎染活动。在活动之前孩子们先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染布需要哪些工具?什么东西可以做染料?应该怎么染?孩子们通过爸爸妈妈、课堂等收集资料,了解相关知识,累计一定的知识经验。那么一块布、一扎皮筋、几瓶染料,相互碰撞到底会发生什么?孩子们是充满了好奇。进行扎染时需要把布进行各种扭曲,用皮筋绑住,其实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困难。但活动中孩子们都不厌其烦的一遍遍的尝试,拧好了布头怎样才能让它不马上松散呢?孩子们尝试了各种方法,有两两合作,一个帮着固定一个负责绑定的;有用夹子自己先夹住的;有用盒子压着的……孩子们都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寻找最合适的方法进行操作。有了这些经验以后,孩子们不再满足于只用现成的染料染色,他们想到了各种带有颜色的植物,也是否能像火龙果一样进行染色呢?于是孩子们带着已有的经验又开始新一轮的实验。 这一系列活动持续了近一个月,一环紧扣一环,随着活动的深入,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愈高,就连一些平时不爱动的幼儿也积极 行动起来和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看法。由此,我体会到,有些科学活动,往往不是一次活动就可以完成的,老师要多注重延伸活动的开展,在每次操作活动结束后,并不能将其当成是活动的尾声,而应该作为继续探索的开始,不断生成一系列活动。教师在指导的过程,要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导幼儿主动的,一步步探索,使幼儿的感性认识得到升华,从而积累科学经验。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也就是说教育要面向现实生活,要结合幼儿生活的环境利用科学的手段来教育幼儿,以此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主动地去观察生活、观察世界。 孩子们的科学观察也应从身边的物开始,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引导儿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妙,激发孩子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在幼儿探究过程中,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科学观察环境,注重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帮助幼儿积累一定的科学经验,从而帮助幼儿认识真正的科学、热爱科学,让孩子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身边。
[1] 杨欣妍.结合陶行知教育理论 开展科学教育活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04):87.
[2] 黄震.试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农村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启示[J].亚太教育,2015(17):90.
[3]马素凤. 兴趣与操作———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关键[ J ] 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 02)